原標題:圳在說法 | 瞞報行程最高可判死刑
南方網2020年2月13日訊 人性貪婪,很多人無法抵擋金錢的誘惑,在疫情防控期間知法犯法,進行網絡詐騙、以及生產銷售偽劣口罩的行為。
還有更多人,因為對法律的無知,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、妨害傳染病防治,觸犯了法律。短短兩周內,深圳警方公布的案例中,就有2宗涉嫌詐騙罪,3宗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,1宗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。尤其是危害公共安全罪,最高可被判處死刑!
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
深圳市福田區(qū)的范某、龍崗區(qū)的阮某、南山區(qū)的楊某都是從疫情發(fā)生地來深,都是新冠肺炎病人。他們或是隱瞞疫情發(fā)生地行程,或是違反隔離規(guī)定,都被以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偵查。
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,這個罪的犯罪主體,只能是兩類人:已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攜帶者和新冠肺炎疑似病人。
“已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攜帶者”只要有拒絕隔離治療或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,并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工具的行為,就可能構成犯罪。
“新冠肺炎疑似病人”不但要有跟第一類人一樣的行為,還要造成病毒傳播才可能構成犯罪。
妨害傳染病防治罪
深圳市光明區(qū)的李某,1月23日從疫情發(fā)生地來深,多次未戴口罩外出及就醫(yī),聯(lián)防防控小組5次上門核查,李某均隱瞞疫情發(fā)生后曾在疫情發(fā)生地居住的事實。
李某造成小區(qū)居民27人被隔離觀察、2名防疫人員被居家觀察,引起了新冠病毒傳播或傳播的嚴重危險,被以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立案偵查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,最重要的前提是,犯罪主體并不是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。但在行為上,拒絕執(zhí)行衛(wèi)生防疫機構依法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,引起了新冠病毒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。
二個罪名如何分辨?
是否為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是辨別這兩個罪名的最重要方法。相對來說,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是輕罪。
實際上,是否為新冠肺炎病人、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是一個動態(tài)、變化的過程,如果拒絕執(zhí)行衛(wèi)生防疫機構依法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,引起了新冠病毒傳播或有傳播嚴重危險,就有可能構成犯罪行為。
【記者】陳熊海